第334章 杨相思虑甚周,朕远不如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4章 杨相思虑甚周,朕远不如也

 

至此,杨奉琰算是己经完完全全地听明白了。

故而,杨奉琰也不再犹豫,只低垂着眼睛,平静而非常有魄力地开口道:“老臣任左都御史二十余年,对都察院中诸御史都称得上一句‘熟悉’……”

“故而老臣斗胆,都察院人选,老臣想举荐并不在备选名单之列的左佥都御史顾澜舟。”

杨云致一下子听得愣住了,那位顾澜舟顾大人完全不在备选名单之列,是而杨云致并未去提前悉心了解过他的生平经历……

杨云致只隐约大概有个印象,好像听人提起过,这位老大人是曾经受过父亲杨奉琰很大的恩惠的。

只是年岁上,却似乎是比那礼部郎中段协还要再年长一些。

“左佥都御史顾澜舟性情刚烈如火,为人严谨一丝不苟,在群臣与百姓间都颇有口碑,”杨奉琰神色平静道,“由顾御史掌权监察一事,想来东南诸县听闻,官吏皆畏惧,等闲便不敢随意阳奉阴违了去。”

杨奉琰淡淡道:“而且顾澜舟出身寒门,而今位居西品,无论是从年龄、资历、品阶上均可压制一二剩下的官员。”

“……免得一群年轻人年轻气盛,一腔抱负却不通实务,再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好心却反又酿成了祸事。”

杨云致是很信服父亲的考量的,她虽然起初还不太想要年纪大的,不过而今听杨奉琰这么一说,顿时也觉得如果五个人选出来全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好像也不行……

顾澜舟年纪大、资历老,又是寒门子弟,更方便压制世家力量的抬头了。

杨云致听得是连连点头,可杨奉琰和豫昭帝刘庄却都清楚,之所以推荐左佥都御史顾澜舟的理由,其实皆在以上所说的这些之外。

——真正的原因在于,左佥都御史顾澜舟昔日是因言获罪,因为一句“杨妃惑君乱上”而倒霉得被豫昭帝刘庄所厌弃,扔去坐了冷板凳,就此再也不闻不问……朝野间早隐有传闻。

而现在杨云致既然己经封了后,若是能再大度地主动启用顾澜舟,一方面,正好显得杨皇后的气度与胸襟之宽广,另一方面,也好叫顾澜舟羞愧之下,更加卖力地为杨皇后卖命做事情。

顾澜舟本人的品行操守是绝对没问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别说是杨奉琰,就连豫昭帝刘庄都不会多怀疑。

顾澜舟先受杨奉琰大恩,却又在面圣时当面抨击杨妃之过。

虽然顾澜舟当时那一句“杨妃惑君乱上”的本意并不真的是在讽刺杨妃的过错,也是委婉地劝谏皇帝,但那一句事后流传开去,却也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上影响到了杨云致当时的名声声……

而既能想得出慈幼堂这样仁政的杨皇后,事后又大度地不计前嫌,重新启用顾澜舟……

以顾澜舟的品行与心性,必然会羞愧难当,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就此彻底站了杨皇后的队。

——当然,前提是杨云致日后也不能做出太离谱、超出顾澜舟道德所能认可底线的事情。

而这样的孤臣、忠臣、首臣、谏臣……如果他铁了心要站队中宫与东宫,日后皇帝要是在立储一事起了反复的心意,在皇后无过、太子无错的前提下,这样的臣子是真的能做出来一头撞死在大朝会上以死相谏的。

臣子死谏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如果皇帝铁了心犯浑,随便你们怎么死,无非就是史书记一笔,百年之后名声不好听罢了……

反正死的人足够多了,当这些文臣发现死谏这一套并不管用的时候,自然也就停止了做无用功。

——昔年,太皇太后崔氏垂帘听政的时候,不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吗?

不过事实上,毕竟“铁了心犯浑”的皇帝是少数……大多数皇帝,是在做决定之前,都要先考虑一下引发臣子死谏结果的这件事本身到底值不值得的。

杨奉琰认为豫昭帝刘庄应当属于这里面的“大多数皇帝”。

所以一个真敢死谏的顾澜舟,若是用来约束太皇太后崔氏,就几乎等于没有用,而要是用在约束豫昭帝刘庄上,才真正能有了一席用武之地。

杨奉琰从刚才礼部的人选中就己经听明白了。

——王维岳和段协相比,真正的区别在于,王维岳是因为他姑母丽妃王筇雅的死,才得以提前入六部……而丽妃王筇雅受的是他女儿杨云致的恩惠。

而段协,受的一首都是杨奉琰本人的恩惠。

豫昭帝刘庄明言了他要给己经封后的杨云致搭班底……杨奉琰听懂了,便也就此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就像豫昭帝刘庄曾经向杨云致坦言,他自八岁入宫起就一首在琢磨杨奉琰这个人一般;同样的,这二十余年来,杨奉琰又何尝不是一首在悉心琢磨着自己所效忠的这位陛下。

豫昭帝刘庄或许不是多么信守承诺的皇帝、也不是一个多么宽容大度的皇帝、甚至都不是一个多么能容许别人跟他讨价还价的皇帝……

但在对于自己人的事情上,杨奉琰也认为,这位陛下,同样并不是一个多么虚伪的人。

甚至都可以说,在面对自己人的时候,豫昭帝刘庄其实是一个相当坦诚坦荡的人。

至少杨奉琰是这么觉得的。

所以杨奉琰再不犹豫,既然皇帝都这么要求了,他也就不再虚伪地推辞客气了……开口先一个便举荐了自己所认为的、而今最适合杨云致出面施恩的,左佥都御史顾澜舟。

——此举,既是为他小女儿杨云致寻一个帮手,也是为昔日僚属顾澜舟谋一个出路。

豫昭帝刘庄听罢,沉默良久,也不禁叹服道:“杨相思虑甚周,朕远不如也……顾澜舟确实比朕提的其他所有备选,都要地更加适合皇后。”

父亲与皇帝都说好了,杨云致自然更是只有听得连连点头应是的份了。

杨奉琰见佥都御史顾澜舟皇帝都能接受了,当下再不犹豫,一一将自己心中想过的户部郎中沈文锦、吏部员外郎徐寿庆及工部人选娓娓道来。


    (http://www.yinghuaxs.com/book/hacdb0-3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