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好消息!阿K接到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的保研面试通知,看来她在暑假的研学夏令营没有白上。
阿K跟艾敬宣布好消息的时候,艾敬还趴在图书馆三楼的窗台上打盹,笔尖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抽样误差”章节画出歪扭的弧线。
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蝉鸣,恍惚间她看见阿K抱着一摞文献匆匆走过,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实验报告。
“艾艾!”阿K的声音从楼梯间飘上来,带着前所未有的颤音,“你快醒醒,我请你喝咖啡去,最贵的那种!”
艾敬从迷糊中醒来,她揉着眼睛看向身旁的阿K,却发现对方眼眶通红,手指紧紧攥着手机。“怎么了?”她的声音还带着刚醒的沙哑。
阿K猛地把手机屏幕转向她,邮箱中三封邮件,那是三所顶尖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邮件。“艾艾你看……”她的声音发颤,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过,“我收到了3个。”
艾敬的睡意瞬间消散,一一点开那些邮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个顶个的名牌大学。
接下来,两人同时爆发出压抑的尖叫,声音在静谧的图书馆里格外清晰。
“嘘——”前排同学回头提醒,却在看到她们通红的眼眶时露出会心的笑。
艾敬看着阿K眼底的星光,忽然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通宵的夜晚,此刻终于化作了手中的光。
她用力抱住好友,闻到对方头发上残留的实验室消毒水味,轻声说:“我们阿K,果然是最厉害的。”
308寝室的庆祝来得热烈而慌乱。许静翻出珍藏的半瓶红酒,申缘把攒了三个月的零食堆成小山,阿K却坐在床上发愣,艾敬买卤菜返回寝室的路上。
突然,门被艾敬猛地推开,夕阳的余晖裹着卤味香气涌进来。
“姐妹们!今晚不学习!”艾敬举着从菜市场买回的卤味,声音里带着破音的兴奋,“庆祝我们的保研战神!”
阿K被申缘和许静按在椅子上,艾敬赶紧将卤味放在寝室中央的凳子上,西杯红酒也己经倒好。
“来,干杯!”许静举起红酒杯,里面兑了气泡水,“敬阿K即将考研上岸,敬308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西个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阿K忽然站起身,从抽屉里摸出袋珍藏的辣条,“谢谢辣条和辣妹子们,爱你们。”
“阿K,你好厉害啊,3个学校的面试机会,以后我也可以跟大家吹牛皮,我有姐妹在清华了。”申缘一脸崇拜地看着阿K。
“苟富贵,勿相忘。”许静示意再碰一杯。
笑声炸开的瞬间,暖黄色的夕阳瞬间爬满墙面,映得每个人的脸都像浸在蜂蜜里。
几天后,艾敬陪着阿K站在研究生培训机构的玻璃门前,望着“保研特训营”的金色招牌,大大方方地走了进去。
玻璃倒影里,俩姐妹己经从考研的“邋遢妹”变成了米色套装“职业姐”,胸口还别着精致的花朵胸针,像朵倔强的小花开在秋阳之下。
为了能够保研成功,阿K还是决定报了一个面试培训班。艾敬也提前跟了过来,一探究竟。
“刘珂同学吗?今天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接待老师的笑容职业化得恰到好处,“恭喜你,获得这么棒的面试机会。请跟我来。”
培训教室在十九楼,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培训老师还比较Nice,允许艾敬在一边旁听。
然后,艾敬酒看到阿K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嘴角肌肉因过度紧绷而微微抽搐。
再然后,听到培训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鼓励阿K,阿K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我介绍,以及研究方向。
“自我介绍不是流水账,而是用3分钟让导师记住你是谁。”培训老师敲了敲阿K的PPT,目光落在“教育背景”板块,“把‘专业排名前10%’换成‘连续三年加权平均分91.2分,其中《分子生物学》获满绩’——具体数字比模糊概念更有说服力。”
老师让阿K打开手机录音功能:“现在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生物工程。”
“因为高中参加过生物竞赛……”阿K刚开口,就被打断。
“太笼统了。”老师摇头,“要讲具体场景。比如:‘高二那年在实验室观察到荧光蛋白在水母体内的表达,那种蓝绿色的光像星星落在培养皿里,从此我就想弄清楚生命的密码。’——场景化表达能让导师记住你的‘心动时刻’。”
当阿K提到“参与省级课题研究”时,老师示意她停下:“‘参与’是最没用的词。你在项目里做了什么?遇到什么挑战?如何解决的?”
阿K沉思片刻:“我负责构建基因载体,但总是出现表达效率低的问题……”
“这就对了!”老师眼中闪过亮光,“把这段经历拆成三幕:困境(连续两周实验失败,显微镜下看不到预期蛋白)、行动(熬夜查文献,发现是启动子选择错误)、成果(更换启动子后效率提升40%,相关经验写入项目报告)。记住,导师想看到的不是‘成功’,而是你如何在失败中生长。”
“除了专业课,你有没有接触过其他领域的知识?”老师突然提问。
“我辅修过计算机编程,用Python处理过实验数据……”
“这就是亮点!”老师立刻抓住话头,“把‘辅修’转化为‘工具思维’。比如:‘为了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效率,我自学Python编写自动化分析脚本,将数据处理时间从3天缩短到6小时’——跨学科能力在交叉学科盛行的今天尤为重要。”
当阿K说到“希望进入贵校实验室”时,老师皱眉:“‘希望’太轻飘飘了。你需要证明你‘属于这里’。”
他翻开阿K的笔记本,指着某篇文献笔记,“你之前读过张教授关于CRISPR-Cas9的论文,里面提到的脱靶效应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阿K眼睛一亮:“我设想过用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向导RNA的设计!”
“这就对了!”老师拍了拍桌子,“在自我介绍里加入:‘拜读您关于CRISPR脱靶效应的研究后,我尝试用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了新的向导RNA筛选模型,相关思路己整理成思维导图,希望能向您请教’——这不是套话,而是带着诚意的对话。”
老师让阿K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注意眼神落点,不要盯着天花板或地板,想象对面是你熟悉的学长学姐。”他递过一支笔,“手里可以拿个小物件,比如笔或卡片,紧张时捏一捏,物理接触能缓解焦虑。”
“还有,”老师忽然压低声音,“当你说到自己最自豪的成果时,语速可以放慢0.5倍,语气里带点‘小骄傲’——自信是会传染的。”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老师留给阿K一个任务:每天对着手机录制3分钟自我介绍,对比前一天的视频找细节差异。“重点看三处:眉梢是否紧绷(反映紧张程度)、手势是否僵硬(体现放松状态)、瞳孔是否有光(传递热情)。”
阿K在酒店房间练习时,艾敬客串“面试官”。当听到“我始终相信,科学的温度藏在每个小数点背后”时,艾敬突然红了眼眶——这句话不是模板,而是那个在实验室熬红眼睛、却依然为每个小发现雀跃的阿K,最真实的心声。
“记住,自我介绍的本质不是‘展示完美’,而是‘分享成长’。”这句话刻印在阿K脑海,也不断浮现在艾敬心中。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hbib0-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