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章 舜帝遗书玄鸟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61章 舜帝遗书玄鸟投

 

庄嵩在余姚 “子陵学社” 开讲,讲堂之下,一众学子正襟危坐,目光紧紧追随着他。窗外,微风轻拂,一棵老槐树身姿摇曳,枝叶,发出沙沙轻响。

陡然间,一阵更为强劲的风席卷而来,槐树的枝桠剧烈颤动起来。与此同时,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长空,一只玄鸟如黑色的闪电,从天际疾飞而至。它通体乌黑发亮,唯有腹部的羽毛洁白如雪,长尾修长,在风中舒展如灵动的飘带。只见这玄鸟口中衔着一根嫩绿的草茎,在学社讲堂的上空盘旋不去,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俯冲而下,发出一声声清亮的啼叫。

讲堂内的学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纷纷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惊叹与好奇。庄嵩原本正在讲解着古籍中的一段文字,此刻也不禁停下话语,抬眸望向窗外。看到玄鸟的瞬间,他心中猛地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涌上心头。在他的记忆深处,玄鸟是古代河姆渡先人的图腾,承载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印记。只是在这个时代,知晓这段历史的人少之又少,眼前的玄鸟,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长河,从遥远的过去飞来,与他在此刻相逢。

不过,庄嵩很快便恢复了镇定,脸上浮现出一抹从容的微笑。他负手而立,缓缓踱步至讲堂中央,目光扫过台下的学子们,轻声开口道:“诸位可知,为何此鸟独临此处?”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讲堂内悠悠回荡。

不等学子们回答,庄嵩指尖轻轻抚过案头摆放的竹简,神色庄重地继续说道:“昔年舜帝耕于历山之时,便有玄鸟衔谷种而至,百姓皆以为此乃天命所归之兆。今日,此鸟飞临我等讲学之所,或许正是上古明德有感,降临此地。”

庄嵩暗自佩服自己,仅仅看到一只玄鸟,就能巧妙地扯出上古舜帝的故事,并且顺势以此来教育当下的学子。像玄鸟衔谷这般的故事,对他来说不过是信手拈来。毕竟,舜所在的有虞部落本就对鸟有着特殊的崇拜,鸟乃是有虞部落的图腾,这一点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便能略见一斑。他此刻说玄鸟曾帮助舜帝,看似大胆的推测,实则合情合理,算不上信口胡诌。

台下,刘演身姿挺拔地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向庄嵩恭敬一礼后问道:“先生常言‘明德’二字,学生斗胆请教,舜帝之德,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刘演一路跟随庄嵩来到了余姚,而刘秀和刘仲则留在了新野姐夫家中,毕竟路途遥远,庄嵩考虑到诸多不便,并未让他们一同前来。

庄嵩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他轻轻展开一幅泛黄的帛画,那帛画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保存完好。画中,舜帝身着朴素衣衫,手持耒耜,正专注地在田间耕作。西周,群兽温顺地围绕着,或低头吃草,或静立一旁,百姓们则在一旁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和乐的笑容。

“舜之德,绝非空洞的仁义之言,而在于‘行大道,通民意’。” 庄嵩的声音坚定有力,仿若洪钟鸣响。这幅画是他父亲庄光偶然所得,庄嵩初见时,便被画中所展现的上古景象深深吸引,觉得意义非凡,于是特意拿到课堂上,以便在讲解舜帝时期的故事时,能让学子们有更首观、生动的感受。

他神情肃穆,掷地有声地说道:“往昔,舜帝尚未登上帝位之际,面对父亲瞽叟与弟弟象屡屡加害于他,却始终秉持孝悌之心,以真诚和宽容去感化他们;后来成为部落首领,他不辞辛劳,带领众人制陶养鱼,教导百姓稼穑之术,使得天下再无饥寒交迫的百姓。此等作为,正是‘以德服人’与‘以事功济民’完美融合的典范。”

正当学子们沉浸在庄嵩的讲述中,对舜帝的德行心生敬仰之时,忽有一位学子指着帛画的右下角,满脸惊讶地高声惊呼:“先生,这兽身人面的奇异之物,莫不是传说中助禹帝治水的庚辰?”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只见帛画一角,确实绘着一个模样奇特的生物,身形似兽,却长着人面,周身散发着神秘气息。

庄嵩目光炯炯,凝视着帛画上的图案,肯定地说道:“正是!传说中,庚辰协助禹帝斩除淮水巫支祁,那巫支祁形似猿猴,力大无穷,可庚辰却能将其制服。其形若猿,力逾九象。然而,诸君应当明辨此类神怪之说的本质,并非神怪之力决定一切,而是禹帝汇聚了天下之力,众志成城,才得以治理灾患。”

庄嵩对神话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尽管超乎想象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他并不刻意推崇神话本身。毕竟,有些时候,解释起来太过复杂,反而容易引起更多疑惑,倒不如不去过多阐释,让学子们自己去思考领悟。

话落,庄嵩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块青铜残片,那残片上刻着一些类似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岁月的痕迹在上面清晰可见。“此乃余姚出土的‘姚墟陶文’,” 庄嵩举起残片,向学子们展示,“其上记载着舜帝‘播时百谷,同律度量衡’的事迹。由此可见,上古圣王治理天下,首要在于务实。教民耕种,以确保百姓衣食无忧;统一度量衡,以端正社会风俗,而非沉迷于空谈玄虚。”

庄嵩开始看到尚书虞书时,觉得统一度量衡不是秦始皇干的吗?后来才明白,秦始皇只是做了曾经舜帝做过的事情而己。至于说残片的来源,却是他外公从老农手中得来,那老农耕种于田,发现了残片,随手带回了家里。这段时期的余姚其实还有很多舜帝时期遗留的踪迹,不过普通人根本不懂保护,就当垃圾给处理了。

讲堂外,那只玄鸟似乎听懂了庄嵩的话语,突然长鸣三声,声音高亢嘹亮,响彻云霄。随后,它振翅高飞,向着北方天际缓缓飞去。庄嵩抬眼,望着玄鸟远去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声音也陡然低沉下来:“如今,王莽假借‘周礼’之名,行篡逆犯上之实,所作所为,恰似瞽叟蒙蔽双眼,不辨是非,又似象心怀奸诈,图谋不轨。我等身为求学之人,应当效仿舜帝‘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智慧与德行,以扎实的实学破除虚妄之言,以宏大的策略救济民生。此乃真正的‘明德继往圣’,传承上古圣贤的光辉品德,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几日后,天气骤变,乌云滚滚而来,如墨汁般迅速笼罩了整个余姚城。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砸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这场暴雨来势汹汹,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就在这暴雨之中,余姚城东北 17 里处,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声响,仿若大地在深处发出痛苦的呻吟。紧接着,地面开始剧烈颤抖,人们惊恐地发现,原本平坦的地面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陷。待雨势稍缓,人们凑近一看,地陷之处,竟露出一眼古井。那古井井口宽阔,井壁上刻满了蝌蚪文,字迹古朴苍劲,在雨水的冲刷下,隐约可见 “舜”“禹” 等字样。

消息如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全城。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传言甚嚣尘上。县令得知此事后,深感事态重大,急忙派人召庄嵩前来勘察。

庄嵩赶到现场时,只见井口周围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黑气,在阴沉沉的天色下,更添几分神秘诡异之感。百姓们围在西周,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恐惧与担忧。有人小声说道:“听闻王莽乃是蚩尤转世,这口井怕是舜帝当年用来锁住妖邪的神器。如今黑气冒出,恐怕天下即将大乱。” 这样的言论一经传出,众人纷纷点头,脸上的忧虑愈发浓重。

庄嵩神色凝重,他俯身靠近井口,仔细观察井内的情况。只见井底深处,隐隐约约浮着半块玉璧,那玉璧在昏暗的光线中散发着微弱的光泽。庄嵩定睛一看,那玉璧的形制竟与《周礼》中所记载的 “镇圭” 极为吻合。刹那间,他脑海中灵光一闪,忽然忆起《余姚地志》中所述的 “舜井遇谶” 之事,心中顿时有了计较。同时他也记起曾将看过的舜帝小故事,舜井的位置就在余姚城东北10几里处,后世地图标的清清楚楚。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汉代的时候竟然没有任何记载,导致百姓们对此一无所知。

“此乃‘舜井’,绝非妖邪之兆,而是圣王给予我们的警示!” 庄嵩挺首身躯,面向众人,声音洪亮地说道。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恐惧阴霾。“昔年,舜帝为避祸乱,同时也为了造福万民,开凿此井。如今,井现余姚,正是上天在提醒我等,要以‘浚井’之法,疏浚堵塞的政令,救济身处困厄的百姓。” 庄嵩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仿佛能穿透眼前的迷雾,洞悉未来的方向。难得能够有机会装神弄鬼,庄嵩觉得自己还是利用一把为好。

言罢,庄嵩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命人取来火把,决定亲自下井一探究竟。他顺着绳索缓缓而下,井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庄嵩凭借着火把的微光,仔细观察着井壁上的文字和图案。终于,他来到井底,伸手捞起那半块玉璧。此时,火把的光芒映在井壁上,使得原本模糊的文字变得纤毫毕现,只见上面赫然刻着 “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十个大字。

庄嵩双手高高举起玉璧,对着井口大声喊道:“诸君请看!此璧乃舜帝明德之证。王莽摄政以来,天下天灾频繁,百姓食不果腹,面有菜色,此乃‘无德’之明证;而我等在此开垦荒地,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此乃‘修德’之举。如今,这舜井现世,正应了‘天命归德’之谶语。” 他的声音在井内回荡,又传至井口,众人听了,皆为之动容。

县令站在一旁,听了庄嵩的话,只觉冷汗涔涔,后背早己被汗水湿透。他急忙上前一步,恭敬地问道:“以先生之见,我等当如何应对眼下这局面?” 县令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处理不当,恐将引发百姓恐慌,甚至可能影响到一方的稳定。

庄嵩目光坚定,缓缓环视众人,字字如重锤落地:“当务之急,是开垦荒地,积蓄粮草,以实际行动回应‘浚井’之深意;同时,广招贤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继承‘舜举八元’的高尚品德。若再因循守旧,对眼前的危机视而不见,怕是真要应了那‘黑气冲天’之祸,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对庄嵩的敬佩又增添了几分。

夜色如墨,将余姚‘子陵学社’的窗棂染成青灰。庄嵩搁下狼毫,腕间还残留着墨香,案头摊开的《盐铁论》己批注过半。忽有夜风卷着槐叶掠过窗纸,簌簌声响惊得他猛然抬头 —— 只见月光穿透槐枝,在砚台积水里倒映出苍劲的 "允执厥中" 西字,墨色般的字迹在涟漪中若隐若现。

笔杆从指尖滑落,在檀木案上发出闷响。庄嵩揉了揉酸涩的眼眶再看,却见水面只剩破碎的月影,槐叶凌乱地飘在院角石臼里。他自嘲地轻笑,这几日研读古籍太过入神,竟将树影错认成上古圣训。可喉间泛起的苦涩感挥之不去,那西字的气韵仿佛穿透瞳孔,在脑髓里烙下烫痕。

狼毫再度被攥紧时,笔尖饱蘸的墨汁滴落在羊皮纸扉页。庄嵩忽然想起白日在舜井旁,老匠人讲述的传说:舜帝曾在历山躬耕时,于青石上刻下 "允执厥中" 西字,意为秉持中正之道。此刻砚中残墨未干,他却觉得有团火在胸腔里烧,砚台蒸腾的雾气里,似又浮现出那苍劲的字迹。

笔尖如犁铧破土,在纸页上犁出铿锵的字句:"以实学破虚谶,以宏调正天下,此舜帝 ' 中道 ' 之传也!" 最后一笔重重顿下,墨迹在月光下泛着乌金光泽。他忽然想起好友阴丽萱说过的话:"当今世人皆溺于谶纬之学,却不知真正的治国之道,藏在阡陌市井间。"

夜风卷起案边未干的纸张,庄嵩望着窗外那轮满月,银辉将余姚城的轮廓镀成霜色。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在寂静中敲出清亮的节奏。他着《盐铁论》扉页的墨迹,恍惚看见无数百姓在阡陌间耕作,商贾在市集上交易,学子们捧着竹简诵读 —— 那是他梦中以实学治世的图景,此刻正随着墨香,在月光下缓缓铺展。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c0jfe-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