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章 新野风云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54章 新野风云再起

 

新野的秋风裹着稻穗的清香掠过白水乡,邓晨在自家宅院的门廊下,望着远处官道上卷起的烟尘,手中的竹简被风吹得簌簌作响。

刘元倚着朱漆廊柱,指尖无意识地着腰间玉佩,那是刘秀生辰时她送的物件,边角己被岁月磨得温润。

“演弟性子太烈,此番来新野,怕是需要庄先生好生打磨打磨。” 刘元轻声说道,目光却紧盯着越来越近的车马。

邓晨将竹简收入袖中,上前握住妻子的手:“庄先生学富五车,庄公子都甘愿屈居助教,必能驯服这匹野马,哈哈。”

刘演今年18岁,而刘仲年仅15岁,最小的刘秀才8岁。庄嵩在新野名声大噪,联合众多才智之士在新野兴建了学堂,并邀请庄光邀请周边的名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授课。这些消息让远在济阳县的姐姐刘元不禁想起了她的几个弟弟,她让丈夫修书一封,把几个弟弟都叫到了新野来。

马蹄声渐近,刘演翻身下马时,青铜护腕与马鞍相撞发出清脆声响。他扫视着雕梁画栋的宅院,嗤笑道:“邓家倒是比舂陵气派得多,祖上终究阔气过。”

刘秀看到姐姐,姐夫正要出门迎接他们,拉了拉刘演的衣襟,示意他不要乱说话。

这兄弟几个,刘演狂放不羁,刘仲不喜言语,反倒是最小的刘秀沉静稳重,就他大哥那个智商和行为,遇到不好说话的马上就能动手起来,这让小小的刘秀有了大大的忧愁。

“姐姐,姐夫。”几兄弟起码得礼仪是有的,毕竟二姐也才嫁过来一年不到,不至于生疏。不过姐夫毕竟是外人,叫起姐夫来多少有点应付了事。

“走,去内堂。”刘元拉起刘秀的手,这个小弟从小就是她带大的,很是亲昵。

“姐夫,这庄嵩何许人也,你竟如此推崇。”刘演年纪虽然不如邓晨大,但是和邓晨也算接触过,现在成了姐夫自然更加熟络,还没进门就开始询问其庄嵩的事情。

“庄嵩乃新野令士恂公之孙,神童庄光之子。”邓晨从小在新野长大,县令公子自然认识,毕竟庄光也是新野相当有名的人物。

“庄光他儿子?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有印象了,父亲于那士恂公也算同僚,其中庄光和我家门下李守相熟,我倒是见到过几次,其才学固然不错,但是算不上惊才绝艳吧?”刘演游学到过新野,在李守家里也见过庄光,故此对庄嵩的来历有了几分熟悉。

“庄嵩此子年不过16,但是其见识眼光,远超同辈,即便大学博士,恐怕也未必能赶的上他,他善于教育,勤于写诗,他写的诗句皆朗朗上口,若是流传出去,怕是能流传千古。”邓晨这一说,感觉是刹不住车一样,越说越兴奋。

“真有姐夫说的那么厉害?”刘秀小声问。

“怕是比你姐夫说的还要厉害!”刘元嘻嘻一笑。然后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其他人,才轻声说道:“你姐夫他表妹,天天往庄府跑,前几天过来给我看了庄嵩给她写的诗,果真是惊才绝艳的紧。”

“姐姐,那诗句可还在?”刘演听到庄嵩的诗句在此,恨不得马上就能看到。

“姐姐哪能夺表妹所好,不过那诗我都记下来了。”刘元看了看几人,缓缓念道:“窈窕楚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好诗啊!”刘演大笑道:“果然同道中人,他怕不是看上了姐夫的表妹,把这姑娘夸的极美,都视人间颜色如尘土了。”

刘元忽然一怔,回答道:“啊,啊,怕真是如此了,伟卿,你那兄弟怕是娶不到萱表妹了,这庄公子做出如此旷世佳作,肯定打动了萱表妹的芳心了。”

几个兄弟八卦的看着姐姐,希望姐姐把事情再说清楚点。

“好了,表妹喜欢就喜欢吧,反正这事又不归我们管。萱表妹家里估计也会同意,毕竟县令家的公子,又那么有才华。”邓晨拉住刘元的衣襟,笑着说道。

众人在内堂坐定,刘秀心中对庄嵩充满好奇,他虽然年纪小,但聪慧过人,深知能让姐夫如此推崇、还写出这般绝妙诗句的人,必定不凡。

刘演则还沉浸在庄嵩的诗里,嘴里不停念叨着,想象着能写出这种诗的人该是怎样的风采。

邓晨看着几人,继续说道:“庄嵩不仅诗写得好,他还在余姚县搞了不少大事情。开垦荒地,让许多流民有了生计;创办‘子陵学社’,广纳学子讲学,听闻如今学社里己是人才济济。而且他还捣鼓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以后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可就方便多了。”

刘演听了,眼中满是惊讶:“竟有这等事?看来这庄嵩还真是有两把刷子。”

他本就心高气傲,如今听闻庄嵩如此厉害,心中既有敬佩,又隐隐升起一股想要与之较量的念头。

刘秀歪着头,眼睛亮晶晶的:“姐夫,那我们去了学堂,能见到庄嵩吗?能学到他那些新奇的学问吗?”

邓晨笑着摸摸刘秀的头:“当然能见到,而且啊,庄嵩还会亲自授课呢。你们去了,可要好好跟他学习。”

几兄弟在邓晨家中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庄嵩的学堂。

学堂里热闹非凡,学生们来来往往,有的在讨论学问,有的在诵读诗文。

庄嵩站在学堂的庭院中,正和几位老师交谈着,阳光洒在他身上,更衬得他意气风发。

刘演几人一走进学堂,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住了。刘演大步向前,朝着庄嵩走去,刘秀和刘仲则跟在后面。

“你就是庄嵩?” 刘演走到庄嵩面前,上下打量着他。

庄嵩转过身,看到刘演几人,微微一笑:“在下正是庄嵩,想必几位就是邓晨兄的小舅子吧?欢迎你们来学堂学习。邓兄己经进去入座了,你们也快些进去选个位置坐吧,迟些怕是要站着听了。”

刘演看着庄嵩,心中暗自惊叹,眼前这人年纪轻轻,却有一种沉稳的气质,让人不敢小觑。但他嘴上还是不饶人:“听闻你很有本事,今日我倒要见识见识。”

庄嵩听出了刘演话中的挑衅意味,却也不生气,笑着说:“刘兄若是有什么疑问或是想法,咱们不妨交流交流。”

这时,刘秀走上前,向庄嵩行了一礼:“庄先生,久仰大名,我叫刘秀,以后还请您多多教导。” 刘秀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庄嵩看着他,心中很是喜欢。

“刘秀兄弟客气了,以后咱们共同学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庄嵩说道。

刘演见刘秀如此恭敬,心中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弟弟太过谦逊。他开口道:“庄公子,我听说你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那我倒要问问,《论语》中‘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刘演心想,这可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且解释众多,看庄嵩如何回答。

庄嵩思索片刻,说道:“在我看来,‘仁’并非只是简单的仁爱、善良。它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同时,‘仁’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面对不公和邪恶,也要勇敢地站出来,用智慧去纠正。就像如今外戚专权,百姓受苦,我们若心怀‘仁’意,就该努力改变现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庄嵩的回答让刘演有些意外,他本以为庄嵩会照搬经典上的解释,没想到他能结合现实,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刘演心中虽有些佩服,但嘴上还是说道:“说得倒是轻巧,可这天下大势,岂是我们说改变就能改变的?”

庄嵩看着刘演,认真地说:“刘兄此言差矣。天下是由无数个‘我们’组成,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团结志同道合之人,积聚力量,何愁不能改变?就如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刘秀在一旁听着,不住地点头,觉得庄嵩的话很有道理。他说道:“庄先生,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大就放弃,要努力去尝试。”

庄嵩赞许地看了刘秀一眼:“刘秀兄弟悟性很高。对了,我听闻刘兄你性格豪爽,心怀大志,想必也不甘于在这乱世中碌碌无为吧?”

刘演被庄嵩这么一说,心中的豪情顿时被激发出来:“那是自然!我刘演定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名堂,恢复汉室荣光!”

庄嵩笑着说:“好!有此志向,刘兄日后必成大器。在学堂里,你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学问,共同进步。”

从那以后,刘演、刘秀和刘仲便在庄嵩的学堂里开始了学习生活。

刘演虽然依旧心高气傲,但在与庄嵩的多次交流中,他逐渐被庄嵩的学识和见识所折服,开始静下心来学习。庄嵩深知刘演骨子里的豪情壮志,便时常引导他将这份豪情转化为学习和思考的动力。在课堂上,庄嵩会特意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刘演的斗志,让他在思考和辩论中不断提升自己。而刘演也不负所望,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在学问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刘秀则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庄嵩传授的知识。他对庄嵩讲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故事都听得十分认真,还经常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庄嵩对他越发看重。庄嵩留意到刘秀的与众不同,便有意培养他。除了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庄嵩还经常在课后与刘秀单独交流,给他讲述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分析当下的局势,教他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理国家。刘秀听得如痴如醉,对庄嵩愈发尊敬和信任,视他为自己的恩师和引路人。

在学堂里,几兄弟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在课堂上辩论,在课后探讨天下大事,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抱负。庄嵩组织了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比如,他带领学生们参与新野当地的水利建设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规划、组织和实施一项工程,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民生的重要性和治理地方的复杂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嵩在新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学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前来求学,不仅有来自新野本地的,还有许多从周边郡县慕名而来的。这些学子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与庄嵩学堂里的学生们相互交流、碰撞,使得学堂里的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庄嵩原本想要父亲庄光教导刘秀,但是庄光觉得他们的年纪相差太多,而且他觉得他现在的教学水平还达不到庄嵩的水平,对这个时代的弊端了解也不及这个儿子,更不用说革除这些弊病的办法了。

庄光的这一谦让,把庄嵩累惨了,除了固定陪阴丽萱之外,还要抽时间和那些侍女交流感情,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和这些学生搞好关系,好在庄嵩的每一次教学都会给那些学子带去很多需要思考沉淀的东西,故此也不要天天去学社打卡,只要几天去上一次课即可,但是他的学生确实是越来越多,很多本来就很有名望的人,听说庄嵩讲学讲的好,都会不耻下问,有时课堂上半数都是中老年人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汉朝的游学风气,确实是后世都羡慕的存在,毕竟后世所谓的老年大学,不过是老年人打发时间的地方,现在的游学可是不分年龄,不分尊卑,一视同仁的学习环境。就算是庄嵩的父亲,也偶尔会翘班,跑到其他地方去游学一段时间,简首让庄嵩无语。

庄嵩看到刘家三兄弟现在学习己经能够跟的上节奏,就经常带他们去赚钱,比如摆摊卖书,摆摊卖杂物,甚至花钱买了几块地让刘家兄弟耕种。

熟悉历史的他知道明年刘家兄弟的父亲会在赴任的路上因病亡故,要是没有一个安定的经济环境,几个兄弟会被他们叔父刘良接走,从此过上母子分离的生活。只要刘家兄弟能够自力更生,甚至能够把他们母亲和妹妹都能够养活,那么至少不用过上这种母离子散的生活。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c0jfe-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