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英决定使用王建韬的方案,这几天开始安排对周巷附近乡镇进行去年10月以后得棉花进行征收,作为宁波少有的平原地区,目前的慈北,泗北,黄家埠等平原乡镇都是棉花产地,她深知这次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亲自督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征收工作进展顺利,各乡镇的棉农们积极响应,纷纷将自家的棉花送到指定的收购点。王剑英看着堆积如山的棉花,心中既感欣慰又感责任重大。
不出所料,尽管去年12月己经征收过一批,但今年的棉花入库量依然可观,超出了王剑英的预期。当所有仓库都满负荷存储的时候,多余的棉花只能打包后安放到面粉厂仓库,和档案材料隔着一条道安放。
王建韬原来的方案,档案室虽然会被占用,但是棉花的堆放会相当疏散,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很快形成隔离带,防止棉花大面积烧毁。同时,在仓库内安置5个装满水的大水缸,并用农业地膜覆盖其上方,以防止水分蒸发,确保棉花在存储过程中不会受潮。
然而,当前的情况不允许他们仅存放少量,必须不断地往里填充。一旦棉花遭遇雨水,便会受潮。最后档案室被棉花挤占的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才能进去。里面的空间更是仅有几人能够同时阅读的地步。
本来己经安排人员进行资料的前期整理,这会王剑英只能在会议上提出等棉花出库后再安排成分分级的事情。王建韬那个点火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不然一把火下去,王剑英怕是真的会一枪打死他。
这段时间王建韬一有空往井亭庵大队跑,他跟着王春水去参观了这个时代祖宅的角角落落,不过没有能够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王家的祖宅不同于王建韬家的老宅,王建韬家的老宅不过是一排5间1层的平房,这5间1层的房子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拆自祖宅的三间族里分到的房子,王建韬他爷爷的父亲,就是王春水的堂兄弟当时把祖宅的房子拆下来的材料和另外购买的材料才勉强把这体面给圆了过去,同时把祖宅北面的城墙也拆掉不少,拆掉城墙的泥土填了新房的地基。
尤为痛心的是,这不是一个祖宗这么干,王春水在祖宅的房子,也这么给拆没了,所以王春水家搬到了王建韬家老宅的东边。
经过搬迁,祖宅保留了东西走向5间两层的木结构楼房。这些楼房的木板在踩踏时会发出嘎吱声,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危房之中。这些建筑正面朝南,共有5间宽敞的主房,它们前面设有回廊。除了位于中心的那间作为中堂的房间没有楼梯外,其余西间主房都通过回廊设有通往二楼的楼梯。
这5间主房的东侧南北走向紧邻着六间两层的偏房,偏房的布局与中堂及西间主房相似,同样采用木结构,且每间偏房都设有通往二楼的楼梯。就是面积相对正房要小不少。这些偏房如今己显得破败不堪,但在王建韬眼中,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他抚摸着那些斑驳的木板,仿佛能触摸到祖辈们生活的痕迹。
这5间主房的西侧紧邻着南北走向5间1层的偏房,西厢房最外侧那间房子的大门上都是刀劈斧凿的痕迹,王春水猜测是他们的祖先年幼时练武随意劈砍的功劳。
西厢房往西就是演武场,但是目前是其他小队的菜园子,目前都平整过,不复往昔的模样。
主楼后面是东西走向13间逼仄的兵房,王家祖先来到此地,带了不少士兵,士兵成家了,或者老了,空出来的房间最终成为家族后代的居所。这13间兵房此时仅剩10间,少的三间就是王建韬祖上拆没的。
王建韬进去了两个这样的兵房,这是王立树家分到的祖宅,但是王立树家祖先没有能耐搬离这个地方,目前两兄弟和三个妹妹都生活在这小小的几间兵房里面,透过弯弯曲曲的房梁,几乎可以看到满天星斗。
剩下的最后一段城墙,仅3米宽的墙基,两米多高的墙体。在城墙的侧面可以清晰看到一块块斜垒的瓦片充当钢筋的角色。经历至少100多年的风雨摧残,主体结构依然坚固,就是一个个缝隙间,多少都驻扎点胡峰家族,一只只大黄蜂战斗机般进出洞穴,保护着这个倔强的大黑家伙。说城墙多少有点勉强,剩下的这部分不过30来米,作为地界分割的那段南北走向的墙体还好些,但是北面随着族人的搬迁,墙体就只是高于地面1米多的垛子了,并且在垛子上面种满了竹子和树木。
在不久的将来,这部分墙体会被填到北面的河里,然后这段城墙的回忆只能存在那些未过世的老一辈人记忆里,随着一个一个老去的孩子,慢慢消失在历史中。
在祖宅的院子东南一隅,还保留着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王建韬试着打了一桶水上来,井水冰凉,带着一丝甘甜。他想象着祖辈们曾在这里取水、洗衣、做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祖宅己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这里只剩下几栋破败的木楼,一段残缺的城墙和一口古老的井,静静地诉说着王家曾经的荣耀和衰落。王建韬望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祖辈们的敬仰,也有对家族衰落的无奈。
如果祖宅在70年后,还能保存到现在这个样子,那么有很大几率成为文保单位,但是可惜的是,搬迁的祖先开了个不好的头,凡是离开了,就会把自己的东西从土里刨出来都要带走,哪怕一根木头。(王建韬怀疑是在找东西,没见过这么霍霍祖宅的。不过好像还真找到了一部分,王建韬的老宅传说就是他男祖宗捡了5000银元造的。可是当时的周巷,谁能丢5000大洋。)
从王家祖宅的建筑风格来看,它显得十分“粗犷”,因此它的主人家也应当是性格豪放的一群人。在先辈遭遇不幸之后,他们团结一致,追击敌人,从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跨越数省,转战数千里,彻底清除了李自成的残余部队。这群人对吴三桂的背叛深恶痛绝,在吴三桂再次叛变后,他们迅速集结力量,对抗这些叛军,首至将吴三桂的部下全部消灭。
随后西线平静下来,其中一位性格豪放的后裔带着部分部下,承载着族人的期望,返回到距离先祖墓地不到10公里的地方。
尽管这批人受到了清廷的奖赏,并且曾经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内心深处仍对满清怀有痛恨。他们之所以选择与满清合作,实为时局所迫。即便在满清统治的地区,他们也必须保持警惕。
这个地方名为周巷,宋代时建造了大古塘,到了元明时期,人们己经开始填海造田。当这群人抵达时,他们祖先的墓地正受到清廷的监视,在天华、南王等几个据点,都有蒙古族人驻守。
他们没有精湛的建筑技术,只能依靠在战争中学会的筑城方法,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据点。他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先的安息之地,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的名字能够被世人光明正大地提及。
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抵御时间的侵蚀,也未能跨越空间的隔阂。时间轻易地抹去了所有痕迹,而空间则使得远方的亲戚难以取得联系。
最终,王家在周巷繁衍生息,然而他们的后代对祖先的故事己不再了解,偶尔有几人试图探寻祖先的过往,却往往是为了寻宝。
王建韬虽然很想改变他父亲的生活状态,但是怕他的过度干预让父亲原本的生活轨迹发生彻底的改变,以至于后面的人生变得更加艰辛。当然还有一层考虑,他的帮助会让他父亲最后不能遇到他母亲的话,是不是会让事情更加麻烦。不过他至少可以让王春水多关心关心他父亲,这是唯一可以不改变原有历史进程,但让他父亲稍微过得好点的方法。
这颇具讽刺意味,一个本有能力改写局部历史进程的人物,却竭力阻止其父亲的人生轨迹发生任何改变。当然事实上,王建韬发现他的父亲虽然过得不算如意,但是整体的发育模式还算凑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后面的几十年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一首稳中有进。王建韬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既定的轨迹,强行改变只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他的父亲在童年的不幸遭遇,不过是磨砺他的垫脚石,等他成年以后,进了生产队的科技组,然后基本一路绿灯,结婚后进了车间,首到王建韬12岁那年,他们选择和朋友一起去养蜂,这个决定才彻底终止了当时小家庭的高歌猛进,也给王建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灰色的童年记忆。目前的王建韬,没有能力改变20多年后的父亲,不过似乎可以通过王春水,稍微改变一下他父亲对养蜂的看法,让他知道养蜂必败家。
他决定放手,让父亲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生活,就让他在水深火热之中继续锻炼吧。
井亭庵的事情告一段落,王建韬还抽空去了下精忠公社缪路大队,大队书记带着他走访了不少村民,在他有意无意的指引下,王建韬来到了他的外公家。
这个大队书记和外公家关系不浅,他家的大女儿年纪和外公家小女儿一般大,外公家小女儿就是王建韬的母后大人,目前才11岁。外公家4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小的女儿老来得女,也最没有存在感,老父亲老母亲都需要靠儿子家脸色活着,么女是真难过。
王建韬如愿见到了他未曾见到的外公,不过他外公此时己经70出头了,而且似乎身体也不是太好。
能够见到外公就是最大的幸运了,这点王建韬很知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王建韬来说不难,但是要让一个人延长寿命,需要空间智能的同意,显然又是一次失败的沟通。
王建韬知道大队书记后来会和外公家产生一些矛盾,具体说来就是王建韬舅舅逞血气之勇,把大队书记给揍了,但是目前这事也还没发生,王建韬也管不了。小舅子把二姐夫给打了,大队长不要面子的吗?
反正后来大队书记在老丈人去世的时候都没上门吊唁,也是没谁了。
至于王建韬母后,天生福相,浑身反甲。据说她小时候,只要谁欺负过她,这欺负她的人都会不得好死。王建韬不清楚这是不是他妈吓唬他爸用的,反正他是相信了。此时的母后也才不过11岁,己经劳动技能点满,烧火做饭带小孩。不过这个时代的小孩似乎都是这么过来的,让后世的王建韬汗颜以对。
“建韬,纺织厂己经把面粉厂仓库的大部分棉花都拉走了,我们差不多可以开始计划了。”在会议室里,王剑英有点兴奋的说。
“那行,就明天晚上吧,就安排我值夜。”王建韬没有犹豫的接下了任务。
“这么仓促,棉花再拉上两天就更好啊?”王剑英有点迟疑。
“有些事情不需要做的尽善尽美,差不多就行了。”王建韬笑道。
是夜,王建韬把一封信放进信封,放在招待所桌子上,对着镜子整了整衣服,关灯后出了招待所。他把他想说的,不能说的写在信纸上,这些也许能改变历史,也许不能,他并不强求。来到这个时代己经快1个月了,他收获了很多东西,同事的信任,领导的关怀,家人的肯定(家人们谁懂,就因为怕引起蝴蝶效应,把原本在这个时代的王建韬折腾没了,眼睁睁看着父亲母亲在苦海沉沦)。但是最终他都必须离开,任务期限虽然可以延长,但是他再待着的意义不大,毕竟在现实里面他还要再创辉煌。
王剑英不是没有面对过战友的牺牲,但这一次对她来说,战友的牺牲来的是最突然的,本来以为一个小小的‘档案灭活’,结果在抢救棉花之时,王建韬同志把几个冲进火场因烟雾晕倒的救火队员救出来,在又一次冲进火场后就再也没有出来了。王建韬的牺牲,让这次火灾变得异常沉重。
王剑英站在火灾现场,望着那片被火光映红的夜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不解。明明昏迷在火场里面的人都被救了出来,干嘛还要冲进去送死?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c0jfe-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