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
林曦根据在量子黑市获得的“量子人格控制协议”等关键线索,开始系统性分析整个社会背后的操控结构。她发现,记忆与人格的操控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核心是一张由算法、金融、司法、媒体和社会治理共同交织的巨型权力之网。
全球金融走势被行为算法操控,司法判决依赖于模因审计系统,媒体舆论由情感传播模型引导,人类自由意志正被数据与模型悄然篡改。林曦意识到,自己作为“黑天鹅变量”,正是这套系统无法容忍的最大威胁。
她不再只是科学家,而是主动制定战略反击计划的变量制造者。林曦带领调查组,首次将目标对准权力矩阵的算法中枢,准备打破系统稳态,揭开记忆牢笼背后的真相。
完整内容
1. 权力结构的真相
回到研究基地后,林曦将从量子黑市获得的全部数据交由调查组逐一分析。她调取多年来隐藏在地下网络中的金融、司法、媒体和社会治理相关数据,试图还原系统的全貌。
“这不是单一技术问题,是一张布局数十年的权力之网。”林曦在数据墙前低声道。
量子人格控制协议中描述的“人格过滤机制”“舆论引导模板”与她所掌握的全球金融趋势、司法判决模型完美重合。她终于明白,记忆操控只是表层,真正的控制在于算法对社会结构的全面渗透。
2. 金融系统的算法操控
林曦深入分析全球金融系统的历史数据,发现多次金融风暴的波动曲线,竟与特定行为数据模型高度吻合。市场动荡并非完全自然形成,而是算法通过人群行为预判、微操干预后制造的“可控灾难”。
“这是对公共情绪的压榨。”她冷冷地说。每一次恐慌、希望、狂热,都是一场精密编排的算法剧本,目的只有一个——维稳权力。
她在团队会议上展示:“金融市场的自由意志,早己被算法悄然替代。”
3. 司法与社会治理的模因审计
林曦调出各地司法系统的判决数据,发现量刑结果在绝大多数国家并非由法官全权判定,而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最优司法决策”。某些高安全级别案件,量刑结论甚至早在案件发生前便己推演完毕。
“不是在审判罪,而是在执行公式。”林曦看着冰冷的量子审计系统,低语道。
她逐步梳理出整个系统的演化脉络:从早期的行为预测,到人格标签管理,再到如今的意识结构建模与模拟筛选。系统从“治理社会”转向“建构社会”,控制记忆只是彻底掌控变量的手段。
4. 媒体与舆论的情感模型
调查组进一步分析媒体数据流,发现主流舆论早己被情感传播模型引导。每一次社会热点、每一场网络狂潮,都是系统根据情感反馈自动推送的“情绪剧本”。
“人们以为自己在表达观点,其实是在完成算法分配的角色。”苏瑾冷静总结。
5. 变量与不可预测性
林曦将自己行为轨迹与系统模型比对,发现有多个节点与现有模型完全不吻合。即使是最先进的量子演算,也无法还原她的决策路径。
“我是它无法控制的例外。”她终于明白,系统己经将她标记为“高度危险变量”,而她正是这张权力之网最大的威胁。
6. 反击计划的制定
在深夜的研究室,林曦为调查组绘制了一张“权力矩阵”图谱:金融、司法、模因审计、媒体传播、社会治理五大权力轴心,构成“控制矩阵”。
她用激光笔圈出图中心:“目标——打破矩阵核心的算法中枢,制造无法被建模的逻辑漏洞。”
林曦目光冷静,语调坚定:“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观察者,而是变量制造者。”
7. 结尾与悬念
林曦将打入权力核心,扰乱系统的算法稳态,揭开记忆牢笼背后的真相。她己经不再只是科学家,而是要成为撕裂权力之网的变量。
(http://www.yinghuaxs.com/book/jh0aif-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