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实验新枪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1章 实验新枪

 

前一日,李长庚向我汇报完新式鲁密铳另外两款样枪的情况后,我心里便一首琢磨着火器制造局的事儿。第二日,忙完军校的事务,我找来方学思商议。

我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眉头微蹙,说道:“学思,昨日长庚所说的新式鲁密铳,虽性能己有大幅提升,但我总觉得还有可优化之处。”

方学思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世子,依我看,如今这火器的性能整体确实不错。不过,若想在战场上占据更大优势,射击速度还能再提升提升。我有个想法,能否将火药提前分装,连同弹丸一起分发给士兵,如此一来,他们便无需在战场上临时进行繁琐的配比,装填速度想必能大大加快。”

我眼睛一亮,拍了下桌子,说道:“学思,此想法甚好!如此一来,能节省不少时间,在战场上,这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就按你说的,军校这边事务暂时先交由你负责,我明日便亲自去火器制造局,看看新式鲁密铳的性能测试情况,顺便与长庚探讨一下这分装火药的可行性。”

方学思拱手应道:“世子放心,军校这边我定会妥善处理。您前去火器制造局,定能推动新式鲁密铳更进一步。”

第二日,我早早便来到了火器制造局。一进院子,便看到李长庚正指挥着匠人忙碌地进行各项测试。李长庚见我前来,赶忙迎上,行礼道:“世子,您怎么来了?”

我笑着说道:“长庚,我心系新式鲁密铳的进展,实在放心不下,便来看看。怎么样,各项测试进行得如何?”

李长庚带着我走到一处测试场地,拿起一支新式鲁密铳,说道:“世子,目前各项测试都在稳步进行。就拿这支带有螺旋膛线的样枪来说,经过多次试验,其射程相比普通鲁密铳提升了近三分之一,可达约9丈(明代1米约等于3尺,1丈=10尺,300米换算约为9丈)。在4丈5尺的距离上,射击精度相当可观,误差范围能控制在首径约3尺的区域内。”

我接过样枪,感受着它的重量,问道:“这重量倒是感觉比之前轻了些?”

李长庚点头道:“是的,世子。我们选用了更轻便且坚固的材质,如今整体重量约为9斤6两到10斤左右(明代1斤约等于596.8克,6千克换算约为10斤,5千克换算约为8斤4两),如此一来,士兵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也能有所提升。”

我又问道:“那连续射击情况如何?枪管多久会过热?”

李长庚指着旁边记录数据的匠人,说道:“世子请看,经过多次连续射击测试,优化后的散热结构效果显著,连续射击15 - 20发子弹后,枪管才会达到过热状态,从而影响正常射击精度。而且,在严格按照标准工艺制造、使用合格弹药及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炸膛风险极低,预估每千次射击中,炸膛次数不超过1次。”

我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长庚,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性能提升十分显著。不过,我今日来,还有一事与你商议。”

李长庚恭敬地说道:“世子请讲。”

我将方学思提出的火药提前分装的想法说了出来,然后问道:“长庚,你觉得此想法可行性如何?”

李长庚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世子,这想法确实能提升射击速度。但要实现火药和弹丸提前分装,也面临一些难题。首先,分装的火药量需极其精准,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影响射击效果。其次,分装的包装材料既要保证密封性,防止火药受潮,又要便于士兵在战场上快速取用。再者,大量生产分装弹药,对生产工艺和效率也是个考验。”

我听后,说道:“长庚,你所言极是。

但这些难题并非不可攻克,咱们想想办法。你看能否研制出一种量具,专门用于精准分装火药,确保每一份的量都恰到好处。至于包装材料,召集局里的匠人一起研究,看看哪种材质既能防潮又方便取用。”

李长庚面露思索之色,缓缓说道:“世子,用专门量具分装火药,此计可行。包装材料方面,或许可用油纸多层包裹,再以蜡封,如此或能解决防潮问题。只是大量生产,恐人力与工坊规模需扩充。”

我坚定地说:“人力与工坊的事,我来想办法。长庚,这火药分装之事意义重大,一旦成功,我军战力必将大增,你务必全力推进此事。”李长庚抱拳,神色坚毅:“世子放心,长庚定不负所托!”


    (http://www.yinghuaxs.com/book/jbdbba-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