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段、王二人各有千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2章 段、王二人各有千秋

 

就跟卢文渊数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的奉承豫昭帝刘庄一样,段、王这两个人选之所以能够提出来,就完完全全是卢文渊在奉承杨云致这个皇后,或者说,奉承杨家人。

礼部郎中段协,是杨奉琰的故交,受过杨奉琰的恩惠,不只一次。

王维岳是太原王氏的世家子,太原王氏在王谏没有致仕之前就开始频频向杨奉琰示好……

因为王谏为人做事的品行与操守都并不差,即便放在整个五姓七望的世家子里也算是头一波的,故而杨奉琰与他还当真有几分交情,称得上是一句“君子之交”。

即便后来杨、王两家的儿女亲事虽然没成,但两边的关系却并没有因此而恶化……

更何况,当初西皇子刘湛死得冤屈,丽妃王筇雅愤而撞柱而死……后来姚淑妃母子被罚出宫祈福、破格允许王家人入宫吊唁,这里面的桩桩件件,都有当时的广阳宫杨妃、后来杨皇后主动劝谏皇帝的缘故。

这也并不是什么特别隐秘的内情,至少王家内部的不少人,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大家也不会特别张扬地说出去罢了。

王维岳应当清楚他是靠着祖父的荫蔽和姑母的一死才侥幸被破格提拔入的礼部……那他便也该知道,他日后当该向谁去报恩。

时人重恩义,这种“恩情”是一道无形的枷锁,一下子就框定了他入朝为官以后能站谁的队、不能站谁的队……倒也不是说王维岳就一定要站杨家人的队,但至少崔、姚两家人的队,他是绝对不可能站的了。

——不然王维岳面临的不只是自己良心上的谴责、族人感情上的无法接受……更多的是,连外边其他同朝为官的上司、下属、同僚等等,都将会不齿于此人的操守与品德。

没办法,文官就是很在乎这些的。

而官场上站队这种事情,站了一次,如果日后再想反复,就更加是置自己的官声与政治前途于不顾了。

总而言之,卢文渊在自己礼部的诸多官员里面看来选去、挑来捡去,给豫昭帝刘庄与杨云致二人,推荐了两个最应该、最可能也最愿意“姓杨”的人。

杨奉琰眉心狂跳,一时内心万千复杂,简首无法言喻。

——杨奉琰都有些后悔自己刚刚才说的要尊重卢文渊的意思、从他主动给的人选里面选一个出来了。

杨奉琰只得委婉地先给杨云致递话道:“段、王二人各有千秋,老臣倒还不知,皇后娘娘心中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英才?”

杨云致却没有马上从父亲的这一句里面,品出杨奉琰想要再去另外选一个出来的意思。

慌里慌张之下,杨云致还只以为对方是在问她心中更看重段、王中的哪一个……

杨云致看父亲面上实在也是为难,而豫昭帝刘庄虽然并不再多说话,态度上却又隐约一副沉默着咄咄逼人的模样……只得硬着头皮开口为父亲解围了。

杨云致一边认真思量着,一边缓缓说起了自己的打算:“礼部郎中段协老成持重,经验老道,掌管仪制清吏司多年,本是不二人选……”

“不过段郎中究竟事务繁杂,身上的重任太多,我想着,要不还是不要再劳烦他老人家了。”

杨云致犹豫道:“王主事年轻又清闲,正是做事情的年纪,不过,王主事又到底年纪轻、没经验,我又忧心真选了他,万一把事情搞砸了,却又是害了他了……”

“而且,王主事毕竟是太原王氏的世家子出身,我也担心,若选他为慈幼堂之事奔走,是否却是有些屈才了。”

如果仅仅只是单纯要从段协和王维岳这两个人里面选,杨云致犹豫纠结的地方,倒不是两个人哪一个更好。

——想来能让豫昭帝刘庄都认可、推荐到自己这里的……至少从个人能力、品行操守上来说,定然都是基本无大碍的。

杨云致也相信,无论是段协也好、王维岳也罢,区区慈幼堂一事,无论是让他们中的哪一个来,最后都肯定是能做的基本大差无差的。

真正让杨云致犹豫得难以抉择的,是两个人身上,各自都有一个相当让杨云致犹豫的短板。

礼部郎中段协,是成也“经验”、败也“经验”……他本人今年己经西十有九,马上都知天命的年纪了。

杨云致求权求势,求的又不是现在,而是日后的“以防万一”……相比之下,段协的年纪实在是太老了,却怕是都未必能活到日后有“万一”的那一天的。

而王维岳年纪倒是小,甚至没经验都也还无妨……真正让杨云致为难的,是在于对方还是五姓七望里面的太原王氏主支嫡脉子弟。

豫昭帝刘庄很不喜欢五姓七望的世家子,巧了,杨云致也不喜欢。

这也算是二人为数不多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之一了。

在杨云致最年少浅薄的时候,都己经隐隐约约意识到、并至此之后都坚信着,世家是比皇权还要更加令人厌恶的存在。

——皇帝的个人品行、个人能力或许有优劣高下之分,但皇权与百姓的利益,某种程度上而言,与世家与百姓之间的利益比起来,反而是更加能达成一致的。

即便是再对儒家那一套“民贵君轻”不屑一顾的皇帝,明面上,他还是得要对着朝臣与百姓承认儒家的那一套爱惜百姓的学说……

毕竟,哪怕是从最严苛的角度来看,让自己治下的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论如何,都并不满足一位实权皇帝的利益。

因为朝廷逼急了,百姓是真的会造反的……

而一旦激起民变,皇帝和朝廷为此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镇压这一场民变所带来的损失那么简单……百姓本身,哪怕是己经造反的百姓,在他们没有造反之前,也都还是皇帝的“家产”。

就像是农民家中的兢兢业业劳作的耕牛……哪个百姓会对自己的耕牛不好?

累死了耕牛,难道让农民亲自用手去犁地吗?

正常的皇帝是没有必要专门去祸害群众百姓的……皇帝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伤害百姓,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

当然,话说回来,王朝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并不是每一任皇帝都能“正常”的。

而世家却是连这些都不用在乎的,世家的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权力来源负责。

所以他们便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满足自己对上的逢迎,而各种巧立名目、阳奉阴违、层层歪曲地做下各种视百姓利益于不顾的恶举。


    (http://www.yinghuaxs.com/book/hacdb0-3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