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决定许静考公结果的最后一关也到来了。
培训学校老师也授予了面试的绝招。
培训教室的白板上用荧光笔写着“面试急救指南”,旁边画着个咧嘴笑的太阳,被前日的空调冷凝水洇得有些模糊。
与艾敬的最后一课类似,主讲老师踩着高跟鞋进来时,也是如此说道:
“最后一节课,不讲干货,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教室里响起低低的笑声,许静也跟着扯了扯嘴角。
“面试这事儿,”老师忽然压低声音,像说什么秘密,“就跟参加行业交流会似的。考官看你,你也看单位,讲究个双向契合。”
她踱步到许静这排,突然停住,“比如你,报考的是省发改委的基层岗,你觉得考官为啥要招你?”
许静猛地抬头,心跳漏了半拍。她张了张嘴,想说“因为我努力”,却听见自己的声音发颤:“因为……我想为区域发展做点实事?”
“不太妙!”老师啪地拍了下桌子,把前排男生吓得笔都掉了,“因为你有‘在地思维’!你想想,每天面对一堆宏观政策,突然来个懂方言、知民情的,考官不得眼前一亮?”
她弯腰,指尖点在许静稿纸上的“乡村调研见闻”,“就像你写的这个,大爷蹲在村口说‘政策好是好,就是落地时得弯弯腰’,这就是闪光点!”
许静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大二暑假在老家调研的场景:烈日下,王大爷蹲在晒谷场边,手里攥着发改委印发的产业扶持手册,皱纹里的汗珠掉在纸上,晕开了“乡村振兴”西个字。她当时觉得可笑,现在却发现,那些真实的瞬间,才是面试里最鲜活的素材。
老师开始放模拟面试视频,屏幕里的考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总往天花板瞟。“看见没,这就是典型的‘紧张’失态。”老师用激光笔圈出考生僵硬的肩膀,“记住,进了面试室,你就当自己是去参加专业研讨会的,对面坐的不是考官,是……是行业前辈!”
许静忍不住笑了,想起大学时参加的区域经济研讨会,台上的教授们虽严肃却耐心解答问题。如果把主考官想象成研讨会的前辈……她试着在心里模拟了一下,嘴角刚扬起,就被老师的声音打断:“来,现场模拟!许静,就你了,假设我是主考官,你现在进门。”
“考……考官好。”许静往前走时,刚开始还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了,“我是来参加面试的许静。”她试着模仿老师说的“研讨会心态”,想象眼前的老师正拿着笔记本等她分享观点。
“为什么报考省发改委基层岗?”老师的声音陡然严厉,像换了个人。
许静很自然地进入话题:“因为基层锻炼人,我想积累经验……”话说到一半,看见老师眉头皱成川字,才惊觉自己说了套话。
她慌忙补救:“不,不是……是因为我老家在这片丘陵区,知道产业政策落地有多难。上次我堂哥想办农产品加工厂,跑了五趟发改委……”她想起堂哥蹲在发改委门口抽烟的样子,声音不自觉地软下来,“我就想,要是我在那儿,能不能让政策解读更接地气点?”
“停。”老师突然笑了,眼里的严厉消散不少,“这就对了,说人话,别拽术语。”她指了指屏幕上的模拟考生,“你看,刚才那番话就比背模板强百倍。”
就这样,在老师欣赏的眼神里,许静结束了考公面试冲刺班的学习。
面试前一天,艾敬陪她回南都市备考。因为许静家在郊区,所以她俩就在省发改委附近找了个宾馆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俩姑娘早早收拾妥当,自信满满地出发了。
省发改委办公大楼前的喷泉正喷着细雾,许静站在台阶下深吸一口气。
艾敬帮她理了理正装衣领:“记住,考官也是人,说不定早餐吃的跟你一样是油条豆浆。”
艾敬目送许静进候考室。许静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膝盖上,把藏青色西装染成暖褐色。她摸出准考证,照片上的自己笑得有些僵硬,现在却莫名平静。
“下一位,许静。”
走进面试室前,她在洗手间镜子前停了停。镜中人眼神发亮,嘴唇自然抿着,西装后摆没有一丝褶皱。
七位考官坐在长桌后,中间的主考官朝她点头:“请坐。”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许静。”她的声音比想象中沉稳,目光扫过考官们胸前的徽章,等待老师布置问题。
就两道题——
第一题:“如何看待基层工作中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现象?”
许静想起培训时画的思维导图,脱口而出:“这像老家田间的灌溉渠,主渠修得再好,支渠堵了也浇不到地。比如我老家推行的特色种植补贴,因为宣传页全是术语,很多农户没看懂……”
她听见自己举例时带了乡音,赶紧清清嗓子,“当然,也需要我们俯下身,把政策翻译成百姓听得懂的话。”
突然有评审插话:“如果有群众对产业规划方案有异议,你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让她卡了壳。她想起培训老师说的“用生活例子化解难题”,于是说:“这像我妈做红烧肉,邻居王婶总说咸了,其实是口味不同。比如上次村里搞旅游规划,有农户觉得占地太多……”
第二题:“你觉得发改委基层干部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在准备范围内,许静愣了两秒,想起父亲昨晚说的“说真话”。“是共情力吧,”她看着考官的眼睛,“就像我教奶奶用智能手机,得站在她的角度想,哪些功能对她有用。基层工作也是这样,得站在群众角度看政策,才能知道哪里需要调整……”
“时间到。”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
许静站起来鞠躬时,听见椅子腿刮擦地面的声响。主考官忽然开口:“同学,你刚才提到的‘政策翻译’,能具体说说怎么落实吗?”
这个问题让她眼睛一亮。她想起培训时整理的案例,想起艾敬帮她画的流程图,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制作“政策白话图解手册”,到在村委会开设“政策茶馆”,再到培养村级政策宣传员。说着说着,她忘了紧张,手势也自然起来,仿佛真的在跟行业前辈交流想法。
走出面试室时,艾敬正靠在走廊窗边玩手机。看见许静出来,她猛地站首:“怎么样?”
许静咧嘴笑了,阳光照得她睫毛上的细汗发亮:“我也不知道,顺其自然吧。”
两人在大厅的长椅上坐下,许静忽然指着天花板的吊灯:“你说得对,跟我家客厅的真像。”
艾敬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水晶灯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像谁撒在半空的星星。
大厅的电子屏上滚动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许静发现自己的西装领口正微微扬起,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hbib0-1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