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坐在书桌前,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她紧蹙的眉头。
作为考研的最后一关,复试重要性不言而喻。
是前功尽弃,还是一举夺魁,成败在此一举!
不过,首先得知道复试内容都有哪些?
凌晨,艾敬的网络搜索历史像一串慌乱的脚印:
“湘南师大新闻传播复试流程”
“新闻传播学复试英语口试话题”
“媒介融合论文”
“跨考生复试如何应对专业追问”
自我介绍是英文还是中文?几分钟?
英语考不考口语,听力,专业英语?
专业课考试是笔试还是其他形式?
整个复试环节是线上还是线下?
复试环节的分数计算及录取规则是什么样的?
……
上面的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以在报考院校的复试通知中找到答案。
考研成绩公布后的第三天,当415分的数字还在手机相册里发烫时,艾敬在湘南师范大学官网刷到了复试通知——
线下复试,包含英语口试、专业综合面试与实践能力考核,而复试成绩占比40%。
这意味着初试的高分并非绝对保险。忐忑之中,艾敬跟林悦老师联系上了,并告诉老师考研分数415分,老师祝贺艾敬,同样提醒艾敬赶紧准备复试。
艾敬鼓起勇气咨询林老师关于复试的详细情况,但林老师首接断了艾敬的这个念头,只是提醒他可以根据网站公开信息来准备,并建议艾敬可以咨询学长学姐历年复试情况。
鼠标在“复试细则”页面反复滑动,艾敬的指尖几乎都快戳破屏幕,只在某个论坛里发现,通湘南师范大学新闻学考研面试指南:“英语自我介绍需控制在3分钟内,专业问答涉及研究方法与前沿理论。”
当她在考研群里发出求助时,对话框里的“正在输入”持续了十分钟。终于,一个头像是熊猫的学姐回复:“英语口试会抽话题卡,去年有人抽到‘AI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专业面试时,导师可能追问你的科研设想。”附件里的压缩包解压后,“研究方向”几个字让她心跳漏跳半拍,赶紧用红色批注标红:“重点攻克!”
然后她在B站刷到“复试英语急救课”,主讲老师的英音让她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乡巴佬”。
当听到“journalism ethics”时,她突然暂停视频,这些陌生的专业词汇更加让人莫名心慌,似乎完全get不到个中含义。
她赶紧按下录音键,对着手机反复练习:“My researterest lies in... ”回放时,磕磕绊绊的语句像极了考研前第一次模考的英语作文。
专业准备更像一场拉锯战。艾敬把近半年的行业热点打印出来,“淄博烧烤现象”“ChatGPT新闻写作”“银发经济下的适老化传播”“技术便利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等案例被剪成小卡片,贴在书桌前的墙上。
这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热点词汇,好像全都似曾相识,但是要真正脱稿表达观点时,艾敬还是觉得自己愚不可及,完全傻了眼。
但当她翻开林教授一长串论文时,密密麻麻的注释让她再次慌了神。论文里提到的“具身传播”概念,她在备考时,完全没有接触过。
艾敬在心中隐隐担忧:万一要考到林教授的专业方向相关问题,如何作答?不可能傻傻站在那里几分钟吧?
她对着林教授的论文网页,默默心中在进行模拟面试。
“请谈谈你对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的看法。”
艾敬在心中答题:“这像生物实验里的单一培养皿,看似高效,却扼杀了多样性。”
说完她愣住了——这个比喻来自大二时做的微生物实验,原来跨学科思维早己刻进潜意识。但当自己追问自己“那你认为如何打破茧房”时,她卡了壳,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串省略号。
艾敬越看越觉得心慌,那些密密麻麻的备考资料如同迷宫,每翻开一页都像踩空阶梯。
屏幕上的复试细则在台灯下泛着冷光,"英语口试""专业追问"等字眼像悬在头顶的冰锥,让她忽然意识到面试这场战役远比笔试更需锋芒。
她指尖划过论坛里学姐的经验帖,那些"在面试前,务必对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进行全面的复习和了解"的提醒,像突然收紧的弓弦,将她的神经绷得发颤。
她翻开书架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的扉页还留着去年用铅笔写的"跨考加油",字迹己被岁月磨得浅淡。
当指尖抚过"定量研究"章节的公式,忽然想起大二在实验室第一次接触方差分析时的窘迫——此刻那些曾让她头疼的"抽样误差""信效度"概念,竟在荧光笔的标注下显影出陌生的焦灼。
某页空白处还留着考研冲刺时写的"新闻是时代的体温计",如今看来,倒像是为复试埋下的注脚。
她关掉电脑,拿出空白笔记本,不再抄写热点,而是开始梳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跨考?对新闻的温度如何理解?生物背景能为新闻带来什么?
然后在笔记本上一点一点写下复试准备计划——
"跨考是带着显微镜看新闻现场"
"温度藏在数据与故事的褶皱里"
"生物背景是解读社会样本的培养皿"
以上是她的回答。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将纱窗的纹路投在计划表上,宛如某种神秘的谶纬。
艾敬的内心也慢慢静了下来,继续在笔记本上写下为复试所要开始的计划与行动——
1、整理复试资料,联系首系学姐;
2、英语口试专项训练(每天3小时);
3、专业理论重读+热点案例整理;
4、模拟面试+仪态训练。
大概就是以上西点,至于如何实现,她回顾刚刚看到的网络页面答案,万变不离其宗:
“准备专业的见解,以展示独特思考。”
写完这行字,艾敬也似乎重拾了一点点信心。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hbib0-1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