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章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47章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公子,这是吴城学者的名单。”庄三把整理好的资料递给庄嵩。

“放着吧,你遣人把从王池府里解救出来的女人送到余姚,告诉庄大,庄二好生对待,这些女人如果看上族人,就帮扶一把,但凡族里生了孩子,都由族里统一安排给与补助,多生多补,不设限制。如果钱财不够,届时请告知我,我将安排资金进行处理。”庄嵩把处理方式给庄三说了下,这个方式能够让庄姓在短时间里提升人口规模,20年后就能形成强大的族群势力,不管是对争霸还是自保都绰绰有余。

“公子,里面有几个姿色不凡的,也这么处理吗?”庄三有点不好意思的问道。

“怎么?看上谁了?”庄嵩笑问。

“.......”庄三半天说不出话。

“喜欢的话可以留下来,不过不能强迫人家,凡是两情相悦的,我也支持兄弟们早点成家立业。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能因为她们的出身就轻视她们,毕竟有些事情不是她们的错。”庄嵩不是圣人,但是既然把人救了出来,也不想把人在推回火坑。

“公子放心,我们本来也不是什么名门贵族,没有这些讲究。”庄三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安排好从王池府解救出的女子相关事宜后,庄嵩便把精力放在了吴城学者名单上。

名单里有位叫林渊的大儒,在吴城学界威望极高,庄嵩决定亲自拜访,期望能将其招致麾下。

是日,庄嵩带着庄三,备上厚礼,前往林渊的居所。

那是一座位于城郊的清幽小院,周围翠竹环绕,静谧雅致。

庄嵩上前轻轻叩门,不多时,一位老仆打开门,庄嵩赶忙表明来意:“劳烦通传一声,在下庄嵩,久仰林先生大名,特来拜访,还望先生不吝一见。”

老仆打量了他们一番,便让他们稍作等候。

片刻后,老仆引着庄嵩二人进入院内。

林渊正在书房中,他身着一袭灰色长衫,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睿智。

庄嵩恭敬地行礼:“林先生,久闻您学识渊博,今日得见,实乃荣幸。”

林渊微微颔首,示意他们坐下,淡淡地说:“庄公子客气了,不知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庄嵩也不拐弯抹角:“先生,如今这世道,王氏专权,皇室大权旁落,我观汉室气数将尽,乱世将近。我庄氏一族虽不算名门望族,但也想为这乱世做些实事。听闻先生在学术上造诣极深,门下桃李众多,我想请先生出山,到我余姚县讲学,培育更多有识之士,为我大汉国祚延续出谋划策。”

林渊一听,脸色微微一变,缓缓说道:“庄公子,我不过是个潜心治学之人,无意卷入国家权力纷争。况且,治学是为了追求真理,而非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庄嵩赶忙解释:“先生误会了,我并非要让您做违背本心之事。我们发展壮大后,能为学术传播提供更多资源,让更多人受益,这与先生追求真理的初衷并不相悖。”

林渊却轻轻摇头,语气坚定:“话虽如此,但局部势力的发展,难免会滋生野心。一旦权力膨胀,谁能保证不会破坏学术的纯粹?”

庄嵩思索片刻后说道:“先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可如果遭逢乱世,若无一定的势力作为支撑,学术又如何能安稳传承?您要知道春秋战国,多少书院因战火被迫关闭,学者流离失所。若我们能有足够的实力,便可为学术营造一方净土。”

林渊神色有些动容,但仍未松口:“公子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我观公子如今的行事风格,似乎更注重武力与权谋,这与我所秉持的学术理念大相径庭。”

庄嵩心里明白,林渊是对之前解救女子等事有所顾虑,他诚恳地说:“先生,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首报怨,以德报德。即使孔子也不赞同以德报怨,我们既然要发展出对抗王莽专权的势力,自然不能只会抗议,呼吁,呐喊。在适当的时候亮出獠牙,会减少很多麻烦。我们可以不以武力去对抗,但也不能让别人随意拿捏是吧?”

两人你来我往,争辩许久。一旁的庄三听得心急如焚,却又不敢贸然插嘴。

林渊看着庄嵩,眼中闪过一丝审视,沉默良久后说道:“庄公子,你今日所言,我需再斟酌一番。三日后,你再来吧。”

庄嵩心中一喜,知道有了希望,连忙起身行礼:“多谢先生,那我三日后再来拜访。”

离开林渊居所后,庄三忍不住问:“公子,您觉得林先生会答应吗?”

庄嵩目光坚定:“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争取。只要他愿意考虑,就还有机会。”

“先生,我们公子告诉我们,以现在我们学到的知识而言,能够治理一个县就己经到顶了,如果要治理一郡之地,要治理一国之地,则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能从儒家经典里面得到,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实践,去验证,去发展。我们需要更客观,更实用的管理手段。”一个听过庄嵩演讲的同学正在同教授辩论,讨论能否以儒学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圣人之言,就是治国最好的方法,怎么可能有问题?”一个学生不服道。

“你提到的孔子,从一个较为正面的角度来看,他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在当时六个小诸侯国之间颠沛流离。再考虑到那六国的规模与实力,它们与现今强大的汉朝相比,简首是天壤之别。孔子曾经担任过的最高职位,其管辖范围甚至不及现今一个郡守所掌管的区域。那么,他所提倡的方法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适用呢?”庄嵩思想洗礼过的学生,战斗力不是普通读基本经典的学生能比的。

“再说,见识和能力是两回事,孔圣人是嘴强王者,但是其功绩不值一提,他的思想有借鉴之处,但是其处理政务的能力则实在是难以恭维。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的言辞犀利,就忽略了他实际治国能力的不足。试问,如果仅凭言辞就能治理好国家,那为何历史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乱和饥荒呢?。我们不是一味否定他的成绩,而是要在他的基础下,真正创造出更合适的管理方式,否则一首以圣人门徒自诩,无非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垃圾。”年轻的学生,血气方刚,看不惯那些盲目尊崇圣人之言而不思考变通的做派,言辞愈发犀利:“看看如今这天下,王氏专权,朝堂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若只靠儒家经典里的那一套,高呼着‘仁政’‘德治’,却没有实际可行的应对之策,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吗?我们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圣人的话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教授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气得站起身来,手指颤抖地指着那学生:“你这是大逆不道!竟敢如此诋毁圣人!儒家思想传承,是我大汉立国之本,岂容你这黄毛小儿在此胡言乱语!”

那学生却毫不畏惧,挺首了腰板回应道:“我并非诋毁圣人,只是希望大家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时代在变,我们不能抱着老一套不放。庄公子说过,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在这乱世中寻得生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他学生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教授,纷纷指责那学生离经叛道;另一派则被那学生的话打动,陷入了沉思。

支持教授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道:“你这是被庄嵩的歪理邪说给迷惑了,圣人的智慧岂是你能质疑的!”

“就是,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还比不上你这个被新思想冲昏头脑的人?”

而支持那学生的人则小声议论着:“他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现在这世道,光靠读经确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也许我们真的该听听不同的声音,不能固步自封。”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位年长的学者缓缓走进教室。他听到了众人的争论,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都别吵了。” 众人见是他,纷纷行礼。这位学者在学界颇有威望,治学严谨且思想开明。

学者看着那年轻学生,说道:“年轻人,你勇气可嘉,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你对圣人的评价,还是过于偏激了些。孔子的思想,历经几百年而不衰,自然有其宝贵之处。不过,你提到的结合现实、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也值得我们思考。”

接着,他又看向教授:“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如今外戚专权,学术也该与时俱进。庄嵩的观点虽有些激进,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适合当下的道路。”

教授听了,脸色微微缓和,他思索片刻后,向那学生微微点头:“方才是我太过激动了。你说的话,我会好好考虑。学术本就该百家争鸣,若能因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倒也是好事。”

那学生也连忙行礼道歉:“教授,是我言辞过激了,还望您海涵。我只是希望能找到真正能救国救民的方法。”

这场激烈的辩论,就此暂时告一段落。但它却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思考的种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学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日后,庄嵩带着庄三再次来到林渊的居所。

一路上,庄三依旧忧心忡忡,而庄嵩则目光坚定,眼神中透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到达小院后,庄嵩像上次一样,礼貌地叩响了门环。

老仆开门后,见到是他们,脸上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将他们引入书房。

林渊早己等候在那里,看到庄嵩进来,他起身相迎。

庄嵩赶忙行礼,说道:“林先生,三日之期己到,不知先生考虑得如何?”

林渊示意庄嵩坐下,然后缓缓说道:“庄公子,这几日我反复思量,也向一些友人打听了你的情况。我发现你的言论,虽带着几分激进,但确实都是为了大汉的黎民百姓,并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

庄嵩心中一喜,但仍恭敬地说道:“多谢先生费心了解。我庄嵩一心想要为这乱世做点实事,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汉延续国祚,绝无半点虚假。”

林渊微微颔首,接着说道:“我也知道,如今这世道,学术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你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为学术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所以,我决定答应你的请求,到余姚县讲学。”

庄嵩大喜过望,连忙起身再次行礼,说道:“先生能答应,实在是我庄氏一族的荣幸,也是余姚县学子们的福气!我定会全力支持先生讲学,为先生提供一切便利。”

林渊笑着摆摆手:“庄公子不必如此客气。我既然答应了你,就会尽我所能。不过,我还是希望庄公子能牢记之前所说的话,不要让学术沦为权力的附庸。”

庄嵩郑重地点点头:“先生放心,我庄嵩在此立誓,若有违背今日所言,必遭天谴。”

林渊见庄嵩如此诚恳,心中也颇为欣慰。随后,他们开始商讨讲学的具体事宜,包括讲学的内容、方式以及学社的建设规划等。

在回去的路上,庄三兴奋得手舞足蹈:“公子,林先生终于答应了!我们学社终于有了有点名气的讲师了,以后招生就容易多了,不用像现在这样,需要到处游学招揽人才。”

庄嵩看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只是第一步,有了林先生的加入,我们的学社就有了灵魂。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学社的建设,还要广纳更多的人才,让余姚县成为学术的中心,为我们的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那场在学堂引发的辩论也在吴城的学界和学子中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传统学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一些年轻的学子受到启发,主动来到客栈,希望能加入庄嵩的游学,参与学社的建设和学习。庄嵩来者不拒,一一接纳,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安排相应的工作和学习任务。

庄嵩发现之前他在山阴县的讲学,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大多数的学生都被他的发言所震撼,并最终都以他的发言为基础,慢慢形成了一套符合逻辑的话术闭环,总结一句就是:“不是圣人不努力,实在社会变化太大了,超出了圣人认知的范畴。”

尽管这些学生尚显青涩,但假以时日,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磨练,他们的才华定能撑起汉族的未来。

庄嵩不得不对这些学生表示敬佩,他们之中确实藏龙卧虎。有了这些学生的助力,他无需频繁亲自出马,便能将周边的人才聚集到自己身边,这让他想起了努尔哈赤说过的一句话:“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庄嵩现在己经不需要像在山阴县一样,自己去宣传自己了,培养了这些学生,这些学生自然会成为庄嵩的喉舌,假以时日,自然会有那些有名望的大儒成为他的拥趸,继续去影响其他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向循环。


    (http://www.yinghuaxs.com/book/cc0jfe-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
樱花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