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
系统的监控己无孔不入,林曦意识到,只要所有关键记忆和计划都存放在自己的脑中,系统就永远能追踪、推演她的下一步。为此,她设计出“记忆信托”模型:将最重要的记忆、计划和意识碎片加密切割,分布存储在多名毫无关联的普通人脑内。这些“信托人”并不知情,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激活记忆片段。
信托人身份各异:图书管理员、地铁调度员、流浪画家、退休工程师和一名特殊儿童。他们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生活低调且难以被系统大数据模型捕捉。林曦通过神经注入技术,将自己的意识碎片以“MemKey”形式植入他们大脑深层的休眠区。
这样,系统即使能锁定林曦的肉身,也无法还原她的全部计划和核心记忆。她第一次将信任交给了人类的不确定性,而非算法的可控性。林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点变量体”,为最终反击系统埋下了无法预测的伏笔。
完整内容
1. 逃逸的必要性
“只要记忆还在我脑中,系统就能推演我的未来。”
林曦在实验室的神经扫描仪前,面对着自己大脑的三维模型。系统的全域监控己进入“高风险模式”,她的每一次神经活动、每一个微小的思维波动都被算法标记为异常。她明白,必须彻底断开自己与系统之间的“记忆链路”。
2. 记忆信托原理
林曦设计了一套“记忆信托”架构,核心思想是分布式意识碎片寄存。她将关键记忆切割成若干“MemKey”,每一段都经过高强度加密与神经编码,单独存储时无法解读,只有全部集合、并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才能还原完整的意识和计划。
每个MemKey的激活条件均为独特的“思维密码+环境变量+神经共振”组合,这让系统即使捕获某一信托人,也无法破解全部链路。
3. 信托人的选择
她没有选择身边的亲密同事或调查组成员,而是从城市大数据中筛选出五位“低行为干扰风险”的普通人:
一位患有轻微失忆症的图书管理员,生活规律、极少联网;
一位夜班地铁调度员,日夜颠倒,几乎无社交记录;
一位流浪画家,习惯用梦境和图像表达自我,脑神经结构独特;
一位退休信号工程师,曾参与非侵入性脑电实验,具备天然神经模糊屏障;
一名七岁共感障碍儿童,脑频共振与林曦高度契合。
这些人之间毫无联系,生活轨迹分散。林曦用神经注入器,在不引起任何警觉的情况下,将MemKey植入他们大脑深层的Alpha-Hold区。
4. 投递与分散
每一次注入前,林曦都会轻声说:“这不是负担,是一道通向真相的光。”
信托人全程无感,甚至未来是否会触发这些记忆也未可知。林曦不再掌控全部的自己,但她也不再被系统掌控。
信托结构建立后,林曦的大脑核心区域只剩下“空壳”——即使系统全力扫描,也只能看到碎片化、无序的意识残影。
5. 系统的反应
系统很快检测到林曦的神经模型突变,状态变为“意识结构破碎,预测路径中断,行为趋势无法定义”。
它尝试强行激活林曦的思维接口,却收到“执行失败:意识主干路径不存在”的反馈。
林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逃逸”出自己的身体,成为系统无法观测的“多点变量体”。
6. 多点生存与新战略
林曦在基地最后一次备份记忆后,将全部高危知识转移至信托人,自己只保留最基础的身份和行动本能。她在日记中写下:“我选择将未来交给无法被演算的他们。”
从此刻起,林曦的下一步行动、全部战略,再也不在“她”的脑中。她变成多个无形节点,是系统无法触及的裂隙,是算法预测模型的盲区。
7. 变量网络的诞生
林曦不再是单一的“人”,而是“变量网络”的起点。她的计划、记忆、情感和反抗意志,第一次真正与人类的不确定性深度绑定。
她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系统的全能控制——让未来属于不可预测的变量,而非可控的模型。
(http://www.yinghuaxs.com/book/jh0aif-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