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政府与政府家属大院紧挨着。
说是家属大院,实际条件颇为简陋。
在公社三层办公楼后面,有一排同样三层高的红砖小楼,整体是苏联式风格,还带有外连廊。
沈文静原本是公社知青,吃住在公社的知青农场。
她做事认真,学的是农业机械方面的知识,写得一手漂亮字,还擅长写文章。
好几次县城和市里的领导到知青农场调研,都是沈文静负责写材料、做汇报。
一来二去,她就被公社领导看中,调到公社帮忙工作。
知青在农场的日子十分辛苦,起早贪黑干农活不说,条件还极为艰苦恶劣。
二大队的农民们生活艰难,有食物的时候就着红薯吃粗粮,没食物时甚至连红薯都没有。
而知青农场的知青们,伙食也好不到哪儿去,顶多也是红薯配粗粮,每天吃大白米饭、每周有肉吃,那是想都别想。
沈文静能到公社工作,还能在公社食堂吃饭,生活条件比很多知青都强多了,这让不少知青心里满是嫉妒。
陆海山刚走到门口,就被公社看门的大爷拦住了。
大爷问道:“小伙子,这都下班了,你找谁呀?”
陆海山客客气气地说:“大爷,我找沈知青有点事儿。”
说着,陆海山从包里摸出一包春耕烟,抽出一支递给大爷。
这包春耕烟是孙满仓塞在他背篓里的,陆海山去公社买东西时才发现,春耕烟价格便宜,算是大众口粮。
不过这纸质烟到底是商品货,口感比陆远平用烟斗抽的叶子烟要好得多。
大爷平时最多抽抽叶子烟,一看陆海山递烟过来,态度立马变了,他双手接过烟,笑呵呵地说:“你是沈知青的朋友啊?”
“沈知青在里面呢。瞧见那红砖小楼没?二楼最右手边那间就是她的住处。”
陆海山道了谢,背着背篓往二楼走去。
这红砖房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楼梯和扶手破旧不堪,楼梯墙壁上满是小孩子用粉笔涂画的各种图案。
有些空白处,宣传标语被反复张贴又撕扯下来,然后又贴上新的,所以满墙都是胶水印和泛黄宣传纸的残留痕迹。
在外走廊上,各家各户堆满了杂物,有些住户恨不得把整个走廊都占为己有。
陆海山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这些杂物,总算是来到了连廊尽头的那间屋子。
这里的环境和前面截然不同,连廊的阳台上摆放着几盆花,有两盆君子兰、三盆月季,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草,整个连廊干干净净,没有堆放任何杂物,一看就知道主人家爱干净。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间屋子位置紧挨着厕所,厕所的臭味首往外飘。
而且在这个年代,公社家属区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一般在连廊左手边设有一个公共厨房,右手边是公共厕所和洗漱池。
陆海山心想,沈文静本来就是知青,借调到公社帮忙,公社能给她解决租房问题己经很不错了,家属区的住户们怎么可能把好位置的房子让给她呢。
陆海山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果然看见沈文静正坐在窗台前的书桌前写写画画。
女孩子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正十分专注地看着书籍和本子,泛黄的台灯照亮了她的半边脸颊,朦胧的灯光给她添了几分可爱。
沈文静看书做题太认真了,外面有些响动她都没注意到。
陆海山清了清嗓子,整理了一下着装,轻轻敲了敲玻璃。
沈文静先是吓了一跳,随后抬头一看是陆海山,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不过她很快扣上钢笔帽,紧了紧衣服,把门打开。
沈文静思索片刻,开口道:“陆海山。”
陆海山一听,高兴地说:“沈知青,你还记得我的名字?”
沈文静露出月牙般的笑容,说道:“怎么会不记得,我还记得你呢。那天发放救灾粮的时候,你说你在边境打过仗,还有负伤的事儿。”
沈文静热情邀请道:“快进来坐。”
陆海山往房间里瞄了一眼,女孩子的房间就是一个单间,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还有一个简易衣柜和一张书桌,这便是房间里的全部家当了。
这么晚了,陆海山自然不会进女孩子的房间,他说:“不了,沈知青,我这次来是特意感谢你的。要不是你上次帮忙,我们家还分不到救灾粮,公社也不可能给我们送来 50 斤粮食。”
说完,陆海山从背篓里摸出 15 个鸡蛋,接着说:“沈知青,我也不知道送你啥好,这 15 个鸡蛋你收下,补补身体。”
沈文静赶忙拒绝:“陆同志,你太客气了,这鸡蛋我绝对不能要,你快收回去。”
陆海山故意做出生气的样子:“不能收回去,我要是拿回去了,没法跟家里人交代。我爸我妈千叮万嘱,一定要把东西送到你手上。”
大晚上的,两人在走廊上这么拉扯也不是个事儿,沈文静脸皮薄,拗不过陆海山,只得收下鸡蛋。
不过收下鸡蛋后,沈文静就在琢磨,下次得换个什么方式感谢陆海山。
陆海山准备走了,他问道:“沈知青,你知道郭副主任住哪儿不?我还得去感谢感谢郭副主任。”
沈文静客气地说:“郭副主任住三楼,三楼楼梯口左手边第二间就是。”
陆海山说:“那行,沈知青,我先走了。以后你别跟我这么客气,首接叫我名字就行。我比你大几岁,叫我海山哥也行。”
让沈文静首接叫陆海山的名字,她实在觉得别扭,愣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喊了声:“海山哥。”
女孩子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黄鹂啼鸣。
陆海山应了一声。
沈文静也说:“你也别沈知青、沈知青地叫了,叫我名字就行。”
“哎,文静妹子。”
陆海山这么一叫,沈文静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沈文静对陆海山可不只是有印象,实际上还颇有几分好感。
毕竟,一个大男人当着公社那么多人的面,脱掉衣服展示打仗留下的伤口,为家里争取粮食。这种男子汉的气概,为了家人敢于豁出去的勇气,着实给沈文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http://www.yinghuaxs.com/book/hj0jab-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inghuaxs.com